您好!欢迎访问东莞市金和虫害防治有限公司!www.jinhedg.cn
夏季与初秋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发期,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作为两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风险随气温升高和雨水增多显著上升。这两种疾病虽由不同病毒引起,但传播途径高度相似,均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且在夏秋季节因蚊虫密度激增而进入高发季。本文将从疾病认知、防蚊策略、环境治理、个人防护及应急处理五个维度,系统阐述科学防蚊方法,帮助公众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其潜伏期为3-14天,典型症状包括高热(持续2-7天)、“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三红”(面、颈、胸部皮肤潮红),病程3-6天可能出现皮疹。重症患者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倾向,甚至因血浆渗漏导致休克,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尽管登革热一般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但早期积极治疗是关键。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名称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意为“弯曲着身体”,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蜷缩的典型症状。其潜伏期通常为3-7天,起病急骤,患者会突发高热(可达39℃以上),伴随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多为对称性小关节,如手腕、脚踝),部分人出现皮疹或结膜炎。虽然死亡率较低,但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少数患者还可能发展为慢性关节炎。
我国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夏季(6-10月)因气温高、雨水多,伊蚊繁殖速度加快,成为主要流行季;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南方省份因气候温暖湿润,是高发地区。近年来,随着国际旅行增加,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即使非传统流行区也可能因输入病例与本地伊蚊结合,引发局部暴发。
伊蚊是“白天杀手”,其活动高峰为日出后2小时(上午9-10点)和日落前2小时(下午4-5点),尤其偏好光线充足的环境。与常见的库蚊(多在夜间活动,叮咬后起大包)、按蚊(传播疟疾)不同,伊蚊体型较小(体长约5毫米),身体呈黑色,间有白色斑纹(白纹伊蚊即“花蚊子”,埃及伊蚊胸部有白色镰刀状斑纹),因此容易识别。
伊蚊的繁殖高度依赖清洁、静止的小型水体,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饮料瓶、空调冷凝水接水盘、假山水池、树洞、竹筒等。这些积水体积通常不超过1升,但恰好为蚊卵提供了理想的孵化环境——温度适宜(25-35℃)、湿度高、无大型天敌。值得注意的是,伊蚊幼虫(孑孓)对水质要求较高,污水中反而难以存活,因此家庭中看似“干净”的积水(如养富贵竹的花瓶水、未及时倒掉的鱼缸换水量)往往成为“隐形蚊窝”。
夏季的气候条件为伊蚊繁殖提供了“天时地利”。一方面,气温升高加速了蚊虫的代谢速度:在20℃时,伊蚊幼虫发育需10天;30℃时仅需5天,成蚊寿命也从2周延长至1个月以上。另一方面,夏季雨水频繁,露天放置的容器易积水,且人们户外活动增多,穿着单薄(如短裤、短袖),皮肤暴露面积大,增加了被叮咬的风险。此外,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导致局部温度更高,进一步缩短了蚊虫的繁殖周期,形成“蚊虫密度升高-疾病传播风险增加”的恶性循环。
家庭是伊蚊滋生的主要场所,需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检查室内外所有可能存水的容器。重点关注:
社区物业或居委会需承担起公共环境治理的责任,重点清理绿化带、停车场、垃圾站等易积水区域:
卫生健康、城管、环保等部门需协同开展“灭蚊行动”:
预防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关键举措在于彻底清除蚊虫滋生环境,有效切断疾病的传播链条。为实现这一目标,公众需构建多层次的防蚊体系,涵盖环境治理(如及时清理积水、加强社区联动防控)、个人防护(包括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安装纱窗等)、特殊人群的重点保护以及创新防蚊技术的应用。在这方面,东莞市金和虫害防治有限公司可提供专业的蚊虫防治方案和技术支持。在疾病高发季节,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避免在蚊虫最为活跃的时段外出,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以便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我们能够有效降低蚊媒传染病的感染风险,为自身与家人的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